折腾的端午假期

起因

因为一直忙于工作,虽然个人的网络设备不少,其实都算是闲置,没有合理利用起来。

例如最简单的个人博客的日常运维,一直处于刀耕火种的模式。个人平时有几大开发设备:

  1. 主力计算机 HPC = 十代 i5-2500K + 64G + 20TB,固定放在单位附近长住的地方;
  2. 办公计算机 WPC = 六代 i7-2600K +32G +8TB, 通常放在办公室,但是近几年公司内部十分动荡混乱不堪,五年内换了五六次办公室,坏过两次硬盘;
  3. 周末计算机 ITX = 十二代 i5-12600K + 64G + 4TB, 固定放在家里,周末回家时使用;
  4. 出差笔记本 X60 = ThinkPad X60,伴我多年的老古董,质量依旧稳定,出差专用;
  5. 工作笔记本 201 = ThinkPad X201, 同样跟随了自己多年,偶尔打开翻找旧数据;
  6. 家用笔记本 NEO = ThinkPad NEO 14, 去年首发买的新笔记本,外出时使用;
  7. 其它古董 PC 设备若干…

以上三台设备性能尚可,但分为位于不同的地方,相互之间物理距离达到 50公里,其中一些设备的机械硬盘早已超出使用寿命,数据安全十分堪忧。过去十年间一直在温饱线上奔波,在家也是远程办公,鲜有时间去处理这些隐患,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买几个U盘和移动硬盘定期备份。

困扰

移动硬盘固然能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份数据备份,但不可能天天带在身旁,往往几周备份一次就不错了,而且每次备份都要思考半天,这些数据是 HPC、WPC、ITX 还是说从笔记本正修改过的,多台电脑之间的数据处理、修改都是大麻烦。每次备份都是全备,几十万个零碎压缩文件将近1TB 复制一次动辄半天。这样繁琐的操作已经持续了很多年。

折腾

从上周开始,终于狠下心来构建自己的备份方案。尽管 github 已经十分优秀,但是在天朝想要访问它即便有梯子速度也极不稳定,至于国内的 gitee 之类,能用,只不过存放 TB 级的资料也不是很顺滑。总而言之XX网盘之类用过的都懂,把个人数据放在资本手上随时给你彻底删除,信誉基本等于零。

VPN 隧道

总的来看,h=工作日住的网络节点,w=办公室的网络节点, i=周末回家的网络节点,共计算有3个节点,其中 h 点已安装两条 300M 带公网 IP 的电信宽带,w 点独立使用电信不限流量的 4G/5G 网络,没有公网资源,i 点则安装了一条 300M 具备公网 IP 的电信宽带,三个相互独立的节点都是基于电信网络,确保了隧道的稳定性。

此外关于操作系统,实在是没时间折腾 Linux,全部用 Windows 搞定,图形化操作省时间。

一、私域主服务器 i 网络节点

因为 i 节点的网络资源较为稳定,采用了最高配置的路由器,下设几台设备做服务

  1. 主路由器, AX86U-Pro 豪华版,4核1G 内存+2.5Ghz 万兆网口,通过固定的公网 IP 提供私网隧道连接;
  2. 主服务器,Windows 操作系统,J1800 处理器+2GB 内存,热设计功耗(TPD)10W 就是最佳理由。
    J1800 2.41Ghz 跑个 VPN+FTP+SVN绰绰有余,虽然都需要大容量存储,但只要接通 iSCSI 就万事 OK 了:
    2.1 VPN 虚拟专网服务,这个比放路由器跑要好,之前在路由上跑VPN导致经常断网;
    2.2 FTP 文件共享服务, 存放一些常用的编程软件和各类开发工具,大概 800GB;
    2.3 SVN 版本控制服务,全自用,图形化的C/S端一键安装,零配置更省事,省得去折腾 GitLab 了;
    不得不说 FTP 和 SVN 都需要大容量存储,只需要通过 iSCSI 就可以轻松存取大量数据;
  3. NAS 服务器,采用 四核+4GB+16TB 的低端配置,标称6W功耗,操作系统基于 Linux Kernel 5.10 核心的魔改,省电就是好:
    1. SMB 多媒体共享服务,四路硬盘分出 8TB 做共享,周末在家享受高清影音,在索尼电视上安装 Nova Video Player 选择音频直通到索尼家庭影院,爽得飞起;
    2. iSCSI 存储服务,将 4TB 容量供给 J1800 主服务器,解决全网中心节点的存储问题,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,采用铠侠 SDD 固态硬盘。
    3. FTP 服务,多出来的 4TB 除了装操作系统外,还可以再分出一部分作为 FTP 给内网的计算机作为日常文件共享服务,不用和主服务器的文件下载服务混淆。 在 i 网络节点中的各个计算机,只需要安装 Filezilla 进行文件传输或者 Nova Video Player 就可以尽情体验高清无延迟的内网影音资源,顺带开发计算机装个 SVN 就免去了 U盘和移动设备的反复拷贝。

二、私域副服务器 h 网络节点

虽然 h 节点的网络资源较为丰富,拥有两条具备公网 IP 资源的独立宽带,但是因为经常修路,光纤挖断过好几次,还是提供常规云服务+日常使用算了

  1. 主路由器, AX86U 旗舰版,4核1G 内存+2.5Ghz 万兆网口,硬件配置和 i 节点的 AX86U-Pro 相同,主要设备都接在它上面;
  2. 副路由器,R7000 首发版,已经是老古董了,但是硬件性能依旧强大,个人的一些土豆服务器都挂在上面,平时上网玩游戏不会影响服务器运作。
  3. 副服务器,Windows 操作系统,J1800 处理器+2GB 内存,同样规格的(TPD)10W 省电型 x86 硬件
    2.1 VPN 虚拟专网服务,通过税隧道连接到 i 网络节点,组成虚拟专网;
    2.2 HTTP 代理服务,为内网所有设备提供虚拟专网的访问服务
  4. NAS 服务器,双核+2GB+16TB 的低端配置,同样是低功耗 + Linux Kernel 5.10 核心的操作系统,除了省电还是省电
    1. SMB 多媒体共享服务,分出 4TB 做共享,内网使用;
    2. iSCSI 存储服务,分出 4TB+4TB 容量供给 J1800 副服务器和 BeeLink BT3 Po 使用。
    3. FTP 服务,多出来的 4TB 除了装操作系统外,也建立 FTP 给本地设备做共享服务。 在 h 网络节点中的各个计算机,同样只需要安装 Filezilla 进行文件传输或者 Nova Video Player 就可以共享内网资源,自然开发计算机也可以通过 SVN 访问 i 节点的版本控制服务。

三、私域办公 w 网络节点

工作实在是没办法,为了解决温饱,总要做很多毫无意义且不得不做的事,自己用华为4G路由器拉了个 4G 宽带,下接 AC88U 路由器进行网络管理,个人的办公设备有点多,不止一台:

  1. 办公路由器, AC86U, 企业级路由,性能中规中矩;
  2. 内网计算机1,五代 i5 +4G + 1TB 的办公电脑,内网专用,上班总有一些垃圾玩意儿,什么ERP、OA、SVN、GitLab 杂七杂八年年改,还有不同客户要用不同的VPN去访问他们的专网,装满各种诡异的VPN客户端,以及塞满了各种内网的 IM 通讯工具,全是垃圾东西,专门拿一台电脑去应付工作。
  3. 私人服务器2,Windows 操作系统,双路 4核+4核=物理8核+8G 企业级服务器,早年32G内存,因为搬来搬去已经坏掉了6根内存槽,只剩下2根4G+4G=8G 还能正常使用,日常用来挂载各种数据库和开发服务
  4. 办公计算机3,也就是最开始提到的 WPC,日常办公都在这台电脑上,直接设置好VPN 隧道,通过 4G 网络访问 i 节点和 h 节点,实现数据共享+私人版本控制;
    在 w 网络节点中的各个计算机,因为网络成分复杂,只需要在办公电脑上安装 Filezilla 和 VPN Client 就可以解决以前遇到的所有问题了。

总结

从三天前开始计划搞专网,直到今天,终于全部链路打通,实现了物理单中心的版本控制和数据备份,但同时至少四台计算机都有副本存在,通过 VPN 一键同步,即便是单中心也能够实现四倍的数据备份,数据丢失的风险大幅降低,终于再也不用隔三差五拿个U盘、移动硬盘反复拷贝数据备份了。